□秦义德
9月25日,家住西安市大学东路22号建行家属院的王老太给媒体打电话诉说一肚子的委屈:“每次都要我们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做真的太不人性化了,都不想领那个补贴了。”70多岁的王老太说的补贴,指的是70岁以上老人的高龄保健补贴。
(9月27日《华商报》)
给超过70岁的老人发放高龄保健补贴,这明显是好事。但因为每次都需要老人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无疑又成为让人非常烦恼甚至伤心的一件事情。事实上,并不只有高龄保健补贴,退休金等的发放,显然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纵观当前一些地方解决此类问题时,普遍采用的做法,大约有两大类:一是亲自办理手续或者领取相关补贴、退休工资;二是提供相应证明,比如到社区开证明盖章,比如手持最近的报纸拍照,比如采取网络视频验证等方式。
不难发现,这两大类证明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由领取补贴等的老百姓,自己来完成相关手续、走一定程序或者提供证明,相关补贴发放部门、退休工资发放者等,只需要坐守办公室,然后坐等上门或者坐等提供证明。当然,这里边有一个“谁的权益谁主张,谁的利益谁争取”的惯性使然问题。补贴等是发放给老人的,老人如果要领取,自然需要证明“自己还活着”。这也是相关部门管理或者服务的最基本态度和思维。
但换一个角度讲,相关补贴发放单位、政府部门等,既然害怕有家属在老人去世之后会冒领相关补贴,其是否也是有求证老人“还活着”的责任?特别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主持和发放的高龄保健补贴等,其完全可以依托社区,依托社区建立网络化管理系统,然后由民政部门的专员等,通过上门走访、拜访或者看望等方式,来求证老人“还活着”。这中间显然只需要将被动的工作思维,转为主动的服务思维即可。
让老人证明“自己还活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人性。而不人性的根本原因又明显在于相关部门的工作思维带有一定被动甚至是懒政。因此,解决老人要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尴尬问题,有必要将“还活着”由“自证题”,改为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的“求证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