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夜幕降临,天气凉爽,行人渐渐多了起来。王麓俨和闺蜜黄维维、蒋英超匆忙吃过晚饭,便提着货箱和移动桌子赶往绵竹中心广场。一个支起桌子,另外两个摆放饰品,短短几分钟,她们的小摊就算“开张”了。
王麓俨、黄维维、蒋英超都是“95后”,既是闺蜜也是同事,大学毕业后都在绵竹城区一家幼儿画室当培训老师。平时几个人就喜欢动手做些小饰品,去年年底,看到热热闹闹的绵竹中心广场夜市没有卖手工饰品的,3个姑娘就商量着摆个小摊。“一个月两三千元工资,去掉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不如做点小生意,挣点零用钱。”大家一拍即合,凑了1000多元买来移动桌子和装饰灯、装饰布,开启了摆地摊的日子。

计划赶不上变化,“练摊”没多久,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打乱了她们的节奏。朋友圈的生意也回到了好几天不出单的局面,培训机构的工作也暂停了。3人实在坐不住了,一方面时刻关注着复工复产的消息,一方面积极寻求别的出路。“我们大部分饰品都是手工的,不能出摊,就必须想办法才行。”王麓俨和黄维维萌生了一边拍摄制作视频、一边卖手工饰品的想法,几个人分工,拍照片和视频、写文案、然后上传到朋友圈。就这样,生意慢慢好转,从几天不开张到一天能挣几十元。
近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缓,地摊经济“热”了起来。3个姑娘高兴不已,鼓足干劲重拾“练摊”的手艺,每天晚上早早来到中心广场“占位置”。“终于能松口气了。只要在规定区域摆摊,就不用担心被赶,真好!”王麓俨说,过去几个月里她们已经备足了货,早就做好了准备。
“小姑娘,快来看看呀!木质发卡12元一个,手工花朵发卡6元一个……”广场上散步的市民川流不息,性格外向的王麓俨大声吆喝着,只要有人驻足,3人马上熟练地“分工配合”,王麓俨负责介绍,蒋英超帮忙托起镜子,黄维维则在一旁帮忙拿饰品(图)。顾客以年轻人为主,试戴过后,大多会买上几样小饰品,然后欢欢喜喜地离开。
“现在每天晚上摆摊,能挣个百把元。画室也复课了,白天正常上班。虽然辛苦,但很充实,我们都挺满意的。”王麓俨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姐妹们都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申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