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研究张栻思想的专家、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请他解读张栻入选的原因、张栻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让张栻思想“活”起来等话题。
张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德阳绵竹市)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父张浚是苏轼、程颐再传弟子,“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张栻历任知静江府、知江陵府等职,皆政绩卓著。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从祀孔庙。

家乡人民对张栻的生平都比较熟悉(本报曾推出“先贤祠”等系列报道)。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当时便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父张浚“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张栻继承父亲的爱国爱民思想,不仅直接参与北伐,而且政绩卓著,深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蔡方鹿表示,张栻勤勉精思、见识宏博、践行笃实,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他创建了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成为一代学宗。蜀中学者从张栻受教后,返回蜀地,讲学于成都“两江之上”,促进了蜀学的发展,“二江之讲舍,不下长沙”。
此外,张栻的思想影响深远,产生了抗金名将吴猎、赵方,理学重臣魏了翁、真德秀等人。近代,在张栻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经世致用派陶澍、魏源,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变法干将谭嗣同、杨锐,辛亥革命元勋黄兴、陈天华等杰出人才。
“一句话评价张栻,那就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蔡方鹿表示,正是由于张栻的卓越贡献,所以此次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相与博约”成美谈 理学大盛有奇功
在张栻的生平中,与朱熹的“相与博约”流传甚广,不但发展了宋代理学,确立了理学中最盛的湖湘学派,而且还促进了宋代蜀学的持续发展。那么,“相与博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蔡方鹿告诉记者,“相与博约”出自《宋史·道学传》,原文是“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意思是说,张栻的学问亦出自于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宋明理学奠基者——编者注),他在与朱熹的学术交往中,两人相互之间既广求博取、又言简意赅以归约,由此使得学问大进。
朱熹作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朱熹思想的成就及其地位,与张栻有密切的关系。“两人在密切交往的十几年中,对《中庸》的中和之义以及太极、心性、仁说、儒家经学等重大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互相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发展了二程学说。”
传播理学思想 促进蜀学发展
张栻的学说除了盛行于湖南一带,还“回流”当时的四川,在蜀地产生了重要影响。蔡方鹿说,张栻讲学于湖湘,“蜀人多从之。”不少蜀中学者从学张栻后,又回到四川讲学,传播了张栻的理学思想。另一些四川学者则私淑(即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编者注)张栻,以求南轩之学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张栻的思想得以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宋代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学者,也沟通了湘蜀两地的学术联系。
此外,张栻的著名弟子吴猎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入蜀,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在成都府学(今石室中学)西面建“三先生祠堂”,以祠周敦颐、程颢、程颐三先生,并配祠朱熹、张栻,供学人瞻仰,发挥“其嗣往圣,开来学,潜辅治理,以建万世太平之源”的教化作用。后来,“南轩之教,遂大行于蜀中”,使包括张栻思想在内的理学在宋宁宗嘉定年间广泛流传于蜀,提高了巴蜀的文化教育水平,亦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对整个巴蜀文化和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思想具有当代意义 值得传承与发展
作为800多年前的一代大儒,张栻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四川是张栻研究的“重镇”,早在1991年就率先在绵竹召开了“首届张栻学术讨论会”,邀请日本、香港和全国各地的学者参会,开全国风气之先,早于湖南岳麓书院。
蔡方鹿表示,通过此次四川历史名人评选,希望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张栻思想的认识、了解,以及对巴蜀文化的再审视。同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张栻思想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此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张浚、张栻父子的爱国爱民精神,“对于四川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亦有深远的意义。”
他指出,张栻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哲学创新精神,综罗各家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求知探索精神,躬行践履、经世致用精神,不计名利、从事书院教育的自由讲学精神,讲求伦理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精神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经学、文学、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尤其在四川、湖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方鹿表示,张栻的思想、观点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促进德阳的经济文化建设。
张栻思想“活”起来 德阳可以这样做
那么,应该如何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张栻的思想和精神,才能让张栻留下的这些瑰宝“活”起来呢?蔡方鹿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他表示,应该把对张栻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弘扬张栻思想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使张栻思想中的精华在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大力弘扬。除了学术界继续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外,还应积极探讨张栻思想的时代价值,以及如何推广、普及的问题,并且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位于绵竹市南轩中学内的南轩祠。
他举例表示,德阳、绵竹可以组织编写关于张栻以及张浚的校本教材,也就是乡土教材,使广大中小学学生从小就能受到张浚、张栻父子爱国爱民、经世致用、传道济民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具体体现在爱家乡上,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贡献力量。同时,可以开展“走张栻之路”活动以及旅游文化事业,拍摄电视剧,组织创作影视和舞台作品,举办“南轩文化节”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把张栻思想大力宣传出去。本报记者 张伟 整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