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一锤又一锤,一錾又一錾……在艺人杨勇专注的敲敲打打中,一块块银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蜕变成一件件美丽的饰品、摆件或生活用品。如今,他还将绵竹年画与银器加工巧妙融合,创作出银版年画。杨勇坦言:“就是想让家乡的年画在银器上绽放光芒,让更多人了解年画,让年画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一幅银版年画
需要大小工序几十道
杨勇的银饰加工作坊设在自己的家里,传统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装修,和古老的银器加工相得益彰。在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已经完工或者尚未完工的银器作品。赵公镇宅、年画侍女等是他们夫妻俩正在潜心钻研的作品——银版绵竹年画的绘制和錾刻。

“制作一件银版年画需要10多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最快也要两天时间才能做一幅。”杨勇介绍,10多道工序中难度较大的是錾刻,相当于在银器上作画,对于他这种没有绘画基础的工匠来说,难度更大。
“银器加工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化银、浇铸毛坯、打叶、出条、拉丝、镶嵌、点翠、錾刻等每道工序做好,需要花很多时间。”杨勇说。
16岁学艺
一路成长不断创新
今年39岁的杨勇出生在绵竹孝德镇金星村一个普通农家。杨勇介绍,16岁初中毕业后,他便到新市镇跟随表哥学习银器加工,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掌握了制作银器的技巧。经过长期的积累,他也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名娴熟的手工艺人。学成手艺的杨勇前往德阳一首饰加工店打工,一干就是13年。
2011年6月,是他开店后用自己制作的设备做出了第一批产品的时间,当他带着这些银饰制品前往成都批发市场时,由于工艺精良、款式新颖,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客户下单,一些品牌店也开始找他定制银器。为完成客户的订单,杨勇和爱人每天早上5点便开始忙碌,一直要做到深夜,由于他们采取的是原始抛光技术,纯手工制作,常常累得腰酸腿痛,抬不起手。
“如果有一台抛光机就好了,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升抛光效果。”杨勇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购买零配件,组装操作,但抛光效果并不理想,他又反复进行技术改良。2013年3月20日,由杨勇研制的第一台抛光机“诞生”了。“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3倍,制作工艺也更好了,我和爱人高兴得整夜没有睡着觉。”杨勇说。
独辟蹊径
将绵竹年画与银器融合
在中国年画之乡绵竹,年画图案丰富,寓意吉祥,产品种类繁多,成为了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绵竹人,如何让绵竹年画与银器加工巧妙融合,是杨勇常常思考的一件事情。
杨勇介绍,2017年底,他到云南大理回访客户时,发现当地银器产品丰富,工艺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不少匠人及其作品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坚定他让绵竹年画与银器加工巧妙融合的发展思路。
为了学习银器加工绘画、錾刻等技术,2018年,他先后往返云南8次,向当地艺人请教学习,终于在2019年做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银版年画。
2020年1月17日,绵竹第19届年画节开幕,杨勇带着自己的银版年画参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受到各方关注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专业意见。

“我当时从网上选择的是一幅并不完整的绵竹年画,制作出的银版年画遭到了年画艺人的批评。”杨勇告诉记者,半路“出家”的他只注重工艺上的研究,忽略了绵竹年画及其人物最本质的特点,“年画一些细节没有完全展现,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杨勇变得更加勤奋。今年疫情期间,他购置了大量黑白线稿,从基础绘画、上色开始练习,并逐渐在银制茶壶、茶具、保温杯等生活用品上进行錾刻,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
谈到未来,杨勇踌躇满志地说:“我的目标很简单,想让绵竹年画在我制作的银器上绽放光芒,让更多人了解绵竹年画,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个匠人的最大努力。”
近期,杨勇正计划将熊猫和绵竹年画等元素结合,创新制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杨勇还准备订去大理的机票,“我还要去学习,不断提高银器的制作水平”。
文/图 张红 本报记者 陈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