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整体水平,切实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绵竹市率先在城东新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紫岩街道玉马社区试点,探索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并通过义务监督员的日常监督,督促、矫正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将环保意识渗入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区张贴“红黑榜”
居民垃圾分类效果好
近日,绵竹伊顿庄园的不少居民发现,小区内多了一个颜色泾渭分明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宣传栏。“红榜”上,一张张照片充分展示着小区居民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场景,而“黑榜”上张贴的照片则是网格员和物管在小区督导时拍下的未正确做好垃圾分类、随意乱丢垃圾的画面。
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红黑榜”上晒一晒。小区居民对这个现身不久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很是重视。“垃圾分类做得不好,被贴上‘黑榜’很没面子。”市民余滨洋拎着一包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来到垃圾桶前,为了确保分类无误,她特意开袋又检查了一遍。
“通过前期的氛围营造和硬件设置,伊顿庄园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了绵竹各个小区的前面。”据绵竹市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还是有些居民贪图方便,在非投放点位上乱扔垃圾或垃圾混装投放。为此,他们决定尝试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通过展示垃圾分类中积极正面的行为,曝光不文明行为,让居民们互相监督,提升垃圾分类参与效果。
据介绍,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物管会不定时地督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通过每月一“晒”的方式,予以鼓励和曝光。同时,还会制作垃圾分类“黑榜”小视频在楼道群和管家群里转发,以曝光部分居民的陋习,起到警示作用。这张小小的“红黑榜”,融激励与压力于一身,汇成了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强大推力。
义务督导员来指导
垃圾分类成习惯
早上8点30分,王蒙竹和同伴一起来到绵竹市玉马社区仟坤天悦小区设立的四色垃圾桶旁,对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现场宣传讲解。此时,居民肖莉来到投放点前,将一袋用过的卫生纸垃圾投入到灰色的其他垃圾桶里。“都分好了吗?”王蒙竹按惯例询问道。“放心吧,在家就分好了。”肖莉笑着说,两个月前她还没习惯垃圾分类,觉得“太麻烦”,而现在,在监督员的督促下,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她家的生活习惯。
据了解,像王蒙竹这样的义务垃圾分类督导员在玉马社区里有十多个,分别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成。除了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外,他们还会走进辖区小区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了解小区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提高分类设施的完好率,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帮助市民完成垃圾分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不断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投放精准率。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李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