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监管部门政策的调整,“地摊经济”一夜间在各地强势崛起。占道经营这个商贩与城管部门不断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如今成了许多城市主动向个体商贩伸出放开“地摊经济”的惠民橄榄枝。德阳也同样如此,在主管部门有序引导下,“地摊经济”亮了夜色,暖了人心。
摊主:
一个个地摊
摆出生活新希望
6月14日晚,夜幕降临后的电信广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跳舞的人,散步的人,嬉闹的孩子,最近,这里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摆地摊的人群。
小杨是网络店主,家就住在电信广场附近,每天也会到广场散步。最近,她看到一些人在电信广场摆摊卖东西,自己也想试一试。“今天是我第一天摆摊,还不错,卖了五六件了。”小杨告诉记者,自己摆摊的时候也同时在做直播,通过线下带动线上,把线下的客户体验直播到线上,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信誉度,让更多的线上客户信赖并购买自己的产品,一举两得。
程静是幼儿园老师,算是电信广场最早的“摊主”了。“两个月前我就在这里摆摊了,随着政府出台支持措施,这段时间摆摊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虽然竞争强烈了,但人气增加了,生意反而越来越好。”程静说,疫情期间,学校没有开课,自己就想挣点小钱补贴些家用,就想到了摆地摊,摆地摊比开店成本低,刚开始生意一般,现在还不错了,每天平均下来也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
另一边,刘晓英的卤菜摊也吸引了很多客人。两个月前,刘晓英还在为生计发愁。她原在广东打工,受疫情影响工厂效益不好,于4月份返回老家旌阳区孝感街道。“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看到有政策支持我们摆摊,于是就干了。”刘晓英说,摆摊对于她来说有“三低”,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即便失利也能迅速转变经营方向;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和实惠。
消费者:
“烟火气”恢复
城市更加热闹了
入夜的旌东里美食特色街区灯笼摇曳、霓虹闪烁,吸引了不少市民来这里游玩、就餐。
“我每天都要在河边散步,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这里是生意‘秋’得很,这一两个月好了,越来越多的人恢复消费信心,这里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市民李大姐告诉记者,政府允许占道经营帮助餐饮企业解决了困难,对消费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感觉城市的‘烟火气’又重新升腾起来了。”
夜经济升温、地摊经济活跃,不仅让商家收益,也方便了市民。卖玩具的、卖烧烤的、卖衣服的、卖小百货的……琳琅满目的货品满足了各种人群的需求。晚归的上班族顺手解决了晚餐;小朋友买到了心仪已久的玩具;主妇们为家里添置些生活用品……花费不多且实惠满满。“感觉城市又热闹起来了,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市民张理感叹道。
城管:
适放细管
提供便民化服务
近日,家住市区鞍山路天籁福小区的王女士发现,小区外人行道上,不少摊贩们在摊位上摆着时令蔬菜、水果以及小商品等货物供来往市民挑选。现场整洁干净,货物摆放有序,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集市”。
这里正是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助力恢复市场经济,解决周边居民买菜难、流动商贩随意摆放等问题,联合街道、社区、公安等部门现场踏勘后,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规划设置的临时摊区。“该摊区于今年5月建成,面积约200平方米,可容纳60余户摊贩。”市城管执法支队经开区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陈嵩告诉记者。
一处处充满“市井”气息的小小“集市”,被适时“松绑”,虽然为很多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也更加方便百姓生活,却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烦恼”,如何规范管理成为了一个问题。
“我们除了每日联合社区规范管理摊贩的经营行为、限时限段经营以外,还施行‘一摊一承诺’,要求进入经营的摊贩签订经营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不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卫生,不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等。”陈嵩说道。
为规范管理这些“马路市场”、“临时集市”,城管部门制定了审慎包容六条措施,包括适度放开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和临街店铺跨门经营管理、 适度放开流动商贩贩卖经营管理、鼓励设置临时便民服务点、持续推进已有便民服务点规范管理、推进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营造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的市容环境等内容。此外,城管部门还在天虹街道、三元小区、紫荆花巷等处新设置了30余个临时便民服务点,每户摊贩创造收益达2000-3000元/月。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下一步将进一步规范设施和管理,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针对消费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加大服务和整治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摊贩文明经营行为,“针对自发性临时摊区,我们下一步将进行规范引导他们至附近的临时便民服务店或者临时占道摊点摊区进行摆摊。”
文/图 本报记者 邱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