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走进旌阳区新中镇白河村,沿山的耙耙柑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沃柑也结出了一个个小果子;撂荒闲置的土地上正在兴建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十四五”开局之年,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白河村特色种养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橘子黄了
沿山果园风光好
1月12日上午,位于新中镇白河村4组的快乐农夫公司旌沟果园基地内暖意浓浓,成片的果树被白膜覆盖,层层叠叠,颇为壮观。白膜下,刚刚成熟的耙耙柑压满枝头,这一个个果实是“快乐农夫”负责人向遵明5年来的心血。
向遵明的这片综合种养基地占地380余亩,有耙耙柑、爱媛、沃柑,其中耙耙柑种植的面积最大,达到200多亩。此外,还养殖了60余亩“四大家鱼”。为了搞好种养业,他常年扎根在这片山坳中。
向遵明是中江县辑庆镇人,1985年,怀揣致富梦想的他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从事个体经营,从甘孜、阿坝等地收购药材到荷花池贩卖。两年后南下广州,继续做中药材生意。经过数十年打拼,累积了一笔财富。
2014年8月,向遵明来到白河村承包了380亩地搞种养业,他将自己的“养老钱”全部投入到果园,取名为“快乐农夫”,先后种植了桃、李、梨,最近几年开始改种柑橘。果树生长的前几年,没有收成,投入却不少。这两年柑橘开始真正挂果,产量逐年增多,到了今年更是翻了一番。2020年,爱媛产量达到22万斤左右,去年11月底就被深圳经销商全部收购。看着挂满了枝头的耙耙柑,向遵明脸上写满了笑意。眼下这些致富的果子进入了上市期,向遵明更忙了,不仅忙着打理果园,还请了一批乡里乡亲在园子里务工。剪枝、套袋、盖膜、摘果……忙的时候务工人员多达七八十名,一年光是人员工资就是80多万元。
耙耙柑也迎来了大丰收,200余亩预计产量40万斤左右。还有7个多月时间,投放的“四大家鱼”也将上市……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向遵明把这看作一个新的开始,“产量稳定了,还要追求更高的品质,更好的价格,下一步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初具规模
现代养殖场建起来
从旌沟果园基地附近的山坡上远远望去,一座现代化的养猪场在群山间显得格外显眼。德阳天合畜牧有限公司4000头养猪场建设项目于去年开工,原来撂荒闲置的土地上建起了成排的现代化猪舍,以及粪污处理设施。
在工程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铺设新建养殖棚的屋顶,安装粪污处理设施等自动化设备,工地繁忙而有序。
公司负责人陈南雁介绍,该养殖场占地350余亩,总投资4000万元,集现代化生猪养殖新技术于一体,项目运行后,可为我市每年增加10万头仔猪。目前,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初具规模。
“预计春节前将完成土建部分,3月初进行验收后,猪就要进场了。”陈南雁告诉记者,规模化养殖将成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但可有效解决原有养殖场环保排污的难题,更能产生规模化效应,满足市场需求。“希望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养殖,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人带动”
产业壮大村民增收
“村上这两家产业园区对周边种养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动,一些业主开始慢慢发展柑橘产业,周围的小型养殖户也拓宽了眼界,逐渐将传统养殖转化为科学养殖。”白河村村委会副主任龙世香介绍,村上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积极吸纳困难群众到产业基地务工,增加村民收入。两家产业园区在建设之初,也本着“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的原则,只要基本符合条件就优先当地农民就业。旌沟果园基地除4名管理人员外,其余人员全部是当地农民,固定工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照顾到了,钱也挣到了,现在农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龙世香说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村里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壮大了集体资产。
据介绍,白河村幅员面积10.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32亩,辖区13个村民小组。近年来,村上集中流转土地2000余亩,现拥有天合畜牧、绿熠农业、快乐农夫、丰满园家庭农场等企业,是新中镇特色农产品示范村。
近年来,白河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提高全村村民生活水平。接下来,白河村将继续扩大特色种养业园区的发展规模,一方面促进更多村民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让村民土地流转资金增加。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将旅游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